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看不懂的生意”才是最好的?共享健身仓背后的鸡血与大坑

2017-08-10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

从快的与滴滴的大战、再到摩拜单车和ofo的爆发,资本青睐让共享经济两次在全民质疑下逆袭。如今,共享健身仓会再度上演逆袭好戏吗?


文/ 于 宁

编辑/ 郭 阳


万物皆可共享的今天,共享健身仓一夜爆红


共享单车之后的第三波共享经济高潮,大概就是目前让我们惊掉下吧的“共享一切”了。


除了生态圈报道过的共享篮球,共享雨伞、共享充电宝、共享旅馆、共享男友、共享唱K……不过我们得承认,共享经济的却很火,几乎每一个共享新品类的出现都能达到刷屏的效果。




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这天,前饿了么创始成员7月份创办的共享健身仓“觅跑”进入公众视野,该公司在创立半个月内,完成了两轮融资,一周估值过亿。据了解,投资方来自经纬创投、信中利、合鲸资本、猎鹰创投。


创始人毕震是互联网订餐平台饿了么的早期成员,也是连续创业者,外卖平台饿势力和地推平台人人地推,都是他的创业项目,这些O2O和地推项目的创业融资经验给了他一定的优势。


与普通体育项目的融资相比,共享健身仓的融资速度,已经可以用“跑步前进”来形容。


生态圈了解到,觅跑运动仓场地为4平方米,可以容纳1-2人,目前,健身仓内主要以跑步机、动感单车、椭圆机等器材分为主题仓,其中跑步机占多数。其收费标准是每分钟0.2元,每次运动时间为20至30分钟。


觅跑健身仓的整体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为主,除了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,也包括智能门禁和仓内电子屏幕。用户使用健身仓需要通过手机APP线上预约。



事实上,在今年5月,也有一个自助健身仓概念的公司拿到了融资,主打迷你健身仓的抖吧获得了某A股上市公司股东投资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。


据了解,他们的迷你健身仓面积在4.5平米,目前一仓仅容纳一人使用,仓内设备包括跑步机和动感单车,平均成本在2万元左右,取高峰调价模式,均价为10/小时,最低至1元/小时,最高达到16元/小时。


抖吧健身仓均布局在各小区内部,采依照线上数据分析模型做布局调整,通过微信和H5页面为用户提供地图点位显示、预约时段、计时和结算等功能。




健身行业本就火热,共享健身的概念更是备受瞩目。不过,事实上共享经济和健身仓,都已经不是新鲜概念了。



对健身房而言,共享经济并不陌生


共享经济与健身行业早有渊源,早在2016年底宣布获得一亿元融资的乐刻,就一直打着“共享健身”的标签。


作为一家24小时开放,收费为99-199元包月的健身场馆运营企业,乐刻在当时提出的核心理念是:“教练脱媒”和“场地共享”。也就是教练和场地都不是自己的,教练可以兼职,场地可以租用借用。


事实上,这种模式在2014年后,国内互联网健身概念刚刚崛起的一两年里非常火爆。曾经的全城热练、小熊快跑都是基于此而诞生,超级猩猩在创业初期主推的健身仓也提出了共享的理念。


但全城热练和小熊快跑等效仿Class Pass的企业,主要的商业模式是纯线上的健身房预约平台,这种模式由于市场等多种因素,基本已经被淘汰。



而如今,超级猩猩的产品也进行了改变,其中包括团体课工作室和24小时健身舱,团课健身房为300平米标准面积,自助健身舱面积在60平米左右。团课工作室避免了大器械采购,以提升单位面积坪效,健身仓则是在降低地租和地租成本的同时起到品牌推广的效果。 此外,今年超级猩猩还告诉生态圈,他们也会在运动装备领域进行发力。


而乐刻的创始人韩伟也在发布会采访中表示,乐刻运动做的是健身领域的Airbnb,通过直营店、分享店(非商业化健身场馆)和托管店(商业健身场馆接管)的形式获取用户,在健身这个重场景应用领域,形成一个平台级入口。


也就是说,乐刻以共享经济的概念广布局的终点,其实本质也是成为一个健身领域的服务平台。




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。共享健身的试水已经历经了近3年,但为何至今仍未基于此显现出清晰的商业模式?我们不妨从共享经济的本质说起。



共享经济,究竟如何爆发?


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享经济,是利用空闲资源,把暂时空闲的东西给需要的人使用,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。


而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爆发,在于它提升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,同时还能创造收益,经营方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拿到资源进行支配,给用户的定价也可以更低,占据市场竞争力。


曾经的Uber和滴滴在刚刚出现时是很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式,但由于包括安全隐患在内等很多因素,网约车被逐渐规范化,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不具备价格优势。


但好在滴滴是在满足用户出行这一刚性需求,毕竟人口大国的交通资源短缺早就成为社会问题,而滴滴前期的烧钱战也迅速占据了空缺市场,成功的培养了成用户的消费习惯。即便如此,资本前期的投入也是巨大的。



延伸阅读:当一家情趣公司操起了共享篮球的生意,这只“猪”能借着风口飞起来吗?


共享单车和miniKTV的逻辑依旧如此,但目前的问题是这批“闲置资源”是由平台方自产自销的,投入和产出显然不成正比。好在资本青睐,自然也就成了风口,融资不愁。


而共享经济到了健身上,只自产自销来生产“闲置资源”已然不够,健身需求是否足够强烈,能否提供足够的用户体验,也是这个产品能否真正让用户买单的关键。





健身这门生意,是否与本身就与共享相悖?


那么,咱们分别来看,健身需求以及用户体验这两个条件,是否能够得到满足。


如今,在人们收入提高、经济增长以及政策的号召与扶植下,中国市场里的消费者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健身需求,于是健身场所多样化也就成为了一种趋势,各种各样小而美的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


但社区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“家”和“休息”的标签,下班后用户是否具有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还需考量。此外,在社区场景下,人群的时间相对集中,很可能会出现O2O订场无法解决的“忙时忙死,闲时没人”的问题。


此前的“超级猩猩”健身仓可以同时容纳五六个人,内置器材相对齐全,但觅跑健身仓的内置仅4-5平米,且只有一部健身器材,一旦人群时间集中,很难满足同一时间段内的用户需求。



延伸阅读:进入第三年的超级猩猩:抢滩北京朝外SOHO与工体,“想成为伟大的品牌首先要盈利”


且相比于小区及周边的社区运动场所、公园,健身仓的玻璃外观是否会令仓内温度过高、有健身消费习惯的用户是否更注重场地环境以及私教等服务体验......健身爱好者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,觅跑健身仓能否解决,还是个疑问。


此外更重要的是,健身消费的核心是还是体验感,能否让用户满意,直接影响了他的消费行为和再次消费的可能性。因此健身房提供的所有服务,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基础上,给予他们更高的体验感,例如社群的归属感、社交属性、朋友圈经济、课程体验多样化、场馆仪器智能化的便捷等等,都是为了这一点。



身处服务行业,健身这门生意本就不好做。而这些为了提高体验感的高投入就意味着需要高产出,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,若是产品不足以吸引用户,一但由用户流失,损失要远远高于用户在场馆内的消费金额。


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新型健身场馆崛起、传统健身房纷纷转型的原因——场馆运营者都在尽可能的提升服务质量吸引用户,并降低成本获取利润。这种情况下,低成本的健身仓的确有它出现的合理性。


不过,从上述分析来看,共享健身仓的出现虽然规避了健身生意的高成本运营,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健身房产品的核心问题——用户需求与体验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健身仓的产品竞争力令人担忧,得到资本助推之后,其产品的体验感仍需进一步完善。


或许,健身这门生意,本身就与共享相悖——当然,前提是你想做成健身这门生意。



共享健身仓,重点在共享而非健身


那么,觅跑和抖吧等近期火热的共享健身仓项目,又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?


据了解,觅跑团队根据社区住户数,修建年代,小区物业等将社区分为三个等级,觅跑健身舱主要投放的是中高档小区。


创始人毕振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表示:“按照公司在北京的实地调研,10%的白领用户有购买健身卡,但保持健身习惯的并不多;95%的用户有运动需求,但运动习惯仍未完全保持,场地和设备限制是一大原因。把‘健身’的门槛降到‘运动’,将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运动参与度。”这也是觅跑成立的初衷。 




觅跑给出的财务模型是:共享运动仓设备成本为1万,加上50%的能耗、折旧和运维成本,年化成本在15000左右。若是日均有5-6小时的有效使用时长,单个运动仓的单日收入可达70元左右,回本周期在8-10月左右。


前面咱们提到的抖吧,平均建造成本在2万元左右,取高峰调价模式,均价为10/小时,最低至1元/小时,最高达到16元/小时。


抖吧并没有公布其预算和模型,我们以最低的成本计算,平均每个抖吧健身仓大概需要2000小时可以回本,若一天有10个小时可被利用的话,大概200天可以回本,回本周期也在7-8个月左右。


不过,这样的计算方式,都没有考虑技术与研发成本,以及推广方面的投入。




目前,这两家都是在北京铺设和推广,分别规划布设1000台,如果我们脱离健身的视角,仅仅从共享经济的角度看,共享健身仓一但真正在社区规模化,也就具备了社区媒介的属性,它的低门槛运动或许会更趋近与社区经济与全民健身,同时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因此,如果资本全力助推的话,或许也具备将这一路径走通的可能性。


毕竟,如今的广告媒体龙头——分众传媒,也正是从生活圈媒介起步的。


不过,已经为共享经济疯狂了一年的资本,还愿意再推动这样一场共享迷你健身仓的规模化军备大战吗?

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
点击下面蓝色字,获取更多资讯

成为爆款的摩拜单车,给了中国体育产业怎样的启发?

当“无现金日”撞上体育:如何将全民健身市场化?| 体育新消费

共享经济巨头UBER,为何如此执迷于体育营销?

O2O凋敝后互联网+健身仍有机会,行业整合服务成新突破口 | 体育新消费


长按识别二维码 关注我们

点击 “阅读原文” 进入生态圈官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